招生培养
招生培养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培养 本科生培养 就业信息
首页 » 招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
导师有约|民族融合与文化转型:论北魏艺术风格的生成语境及其分期
发布时间:2024-10-30

10月28日,在美术学院A102成功举办“导师有约”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为我院冉令江老师,冉老师以其自身学习经验为导向,与各位同学进行充分交流和分享。此次活动中,美术学院100余名2024级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640.png

首先,冉老师概括了讲座内容:拓跋鲜卑由北向南的迁徙、由代到魏的政权变化、由盛乐到平城再到洛阳的迁都历程,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北方少数民族从狩猎到游牧、再到农耕的发展崛起之路,而且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以及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640.jpg

北魏所遗留下来的石窟造像、石刻、壁画等考古实物资料和艺术图像,无疑为我们更为直观的展示了这一发展过程。而对于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我们首先要把握此时期民族融合的独特时代背景及其带来的文化转型,才能透过外在的艺术图像,深入到艺术风格演变的内在本质。

640.png

其中,冉老师讲述了北魏平城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表现:

一、接受与揉乱——文化“接受”的体现

拓跋鲜卑很早便是多民族融合体(放弃部落首领“可汗”“单于”称号、动员“匡扶晋室”、开展汉化实践活动)。

二、改制与汉风

背景:为解决胡汉民族矛盾,摆脱胡虏政权,实现汉化理想和“华夏正朔”,太和十七年,孝文帝被迫迁都。此后进入汉化发展鼎盛期,步入由“被动”到“主动”民族融合和全面发展新时期。

原因:离不开孝文帝自身的汉文化修养及其“广宅中原”,统一南北的政治理想。

其次,冉老师分享了北魏文化参与人士

崔玄伯(典型的先疑而后合作的汉士族)

《魏书·崔玄伯传》他对北魏拓跋统治者无不怀有相当的戒心,谨慎行事,倾心与拓跋政权合作,在治道国策上与拓跋珪相契相知,拓跋氏统治者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这也成为当时汉族士大夫出仕于胡族国家的普遍处境。

640.png

崔浩

为能在动乱中维系家族地位,实现其高官与博学合一的传统土族政治理想。他在与拓跋政权合作的基础上,以鲜卑统治之力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以后,便试图在不触动现实政权的情况下,对拓跋氏进行“汉化”改革。

640.png

魏朝的百工伎巧

《考工记》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数,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玄注“百工,司空事官之属……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

百工就是专门从事各项工程建设、各类器具制造和图像制作的各类工匠。(处于社会底层,身份极其卑微,甚至连以善书而仕进者都看作是厮猥之人)

640.png

最后,冉老师介绍了艺术史分期和原则以及北魏艺术的分期,并且提出了观点:

在古代,文化艺术中心基本与政治中心是一致的。北魏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随着其不同时期北方政治中心在平城、洛阳之间的转移而进行转移的。

640.png

在胡汉大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下,这种转移不仅是北魏胡汉民族融合进程的表现,也是其艺术风格演变的具体体现。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创建北魏政权之初,由于民族矛盾和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不同,胡汉两种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和相通性,双方都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存在着较为激烈的冲突,民族融合表现出一种被动性。

640.png

北魏前期胡风占据文化主流。我们不论是在此时期的石窟造像、陶俑,还是壁画、乐舞等艺术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浓郁的粗犷古茂之风。

这种面貌到北魏孝文帝时,得到根本改变。为解决胡汉之间民族矛盾,实现孝文帝汉化政治理想,他被迫冒险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举,迁移到鲜卑旧族势力薄弱、汉族力量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原腹地——洛阳,并进行了全面汉化改革,使拓跋鲜卑主动完全融入汉文化之中,胡汉民族矛盾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所以,此时的北魏极力向“华夏正朔”的南朝学习,进而呈现出南朝的“士族化”盛况。融合胡族元素的汉风,由此占据了文化艺术的主流。从石窟造像、墓志书法到线刻绘画、宫廷乐舞,无一不呈现出一派浓郁的汉风新貌。此外,佛教在北魏传播,不仅为胡汉民族建立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客观上也增进了中国社会对少数民族或外来民族的亲和力与包容性,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次讲座旨在让学生了解北魏艺术风格的生成语境及其分期。

640.png

讲师介绍

640.png

冉令江,男,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艺术史方向)博士,书法专业本科、硕士。

2017结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博士班,2019年结业于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联合主办的青年学者国际研修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批评家高研班”、“国学修养与书法·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骨干书家高研班”、“国学修养与书法•2021全国书法创作骨干专项高研班”成员;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12届书法篆刻展评审审读委员、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等全国重大主题展览课题组成员、审读委员。

曾供职于山西书法院,现任教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赏评》期刊编委,江苏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

曾获2019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黄道周奖·书法新锐奖”,2014山西书法年度贡献奖,《书法报》2014年书法海选“书坛新秀”。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12届书法篆刻展名家邀请展、以“艺”战疫---全国战疫主题书法作品专题展、国家艺术基金---“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展、当代书坛新锐70人提名展、全国文化系统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展、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书法美术作品展、《书法》杂志2008书坛中青年“百强榜”、首届中国王羲之书法艺术(行草)大展等全国性展览30余次,并被国家图书馆、兰亭书法博物馆、东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陆维钊艺术馆、山西省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收藏。《书画世界》《艺术中国》《新美域》《书教》《山西文化》《山西画报》等报刊曾作专栏介绍。

撰稿人:程 璐  胡雪淳

二审:曲子钰

三审: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