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雕塑三年级
指导教师:陈智勇
课程一:泥皮岩彩技法
本课程试图跨越、融合传统专业的界限,从壁画的工具材料、技法工艺诸要素入手,阐述古代壁画的制作特色。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古代壁画的传统思维、了解古代壁画的种类及表现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壁画的基本教学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及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壁画的临摹与复制方法及规律;掌握传统壁画遗存的形式法则和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对传统壁画的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开拓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绘画能力和水平。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壁画以及古代壁画临摹与复制的基本概念,从古代壁画材料与技法入手,逐步解决古代壁画中的造型、构图、勾线、设色、作旧等问题。通过对古代壁画的临摹与复制,在理论上了解中国古代壁画的社会功能、创作思维、表现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古代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方法。使学生的绘画思想深深扎入深厚的传统土壤,创作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底蕴的绘画作品。
制作流程:
壁画篇
同学们从制作泥皮开始,完整还原了传统壁画制作的流程。选取传统壁画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题材进行研究学习。
成品展示:
能熟练运用古代壁画语言临摹与复制,思路清晰,表现意图明确;能充分挖掘题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内涵;表现手法与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造型、美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其余等级按完成情况评定。完成泥皮岩彩作业一件。尝试将传统造型的审美规律及技法运用特点,应用到实践创作中。
课程二:传统材料技法与表现
将上一单元线造型粉本转化图创作成泥塑作品,尝试运用传统造像材料和工艺,简单掌握传统造型语言,了解传统造型的审美规律及技法运用特点。
我们如果研究传统造型语言,就一定要从“线”入手。传统人物线描是传统雕塑的入门训练科目,就是粉本。它在过去的雕塑教学中往往被忽略甚至被有意的回避,原因是它似乎是“体”的对立面。西方造型体系中的“点、线、面”均作为子网结构来共同架构出总“体”。但中国传统造型体系中的“线”却非彼“线”,它常常作为唯一的外在表达方式来独立承载着内在的“体”。因此,我们不能概念地认为“线”削弱了“体”,而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后认识到:在对“体”和“空间”的高级表达中,“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课堂学习及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线描造型的方法及规律;掌握线描的形式法则和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对传统线描的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开拓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绘画能力和水平。
对粉本的再创作是很好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造型规律及表现手法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解读粉本体会古代工匠在塑造过程中一招一式的运用以及这种程式化表现手段背后所隐藏着的无穷变化。
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将二维的平面图像转换为三维的立体雕塑作品所展现出立体空间感和透视效果,包括对远近、高低、厚薄等空间关系的处理,以及如何运用透视原理使作品更具立体感。通过雕塑手法表现出作品的细节和质感,包括对表面纹理等的处理,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表现力。学习平面转立体,不仅可以掌握雕塑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还能够帮助我们培养空间想象力、创意能力和审美观,为日后的雕塑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粉本研究转化,通过对传统粉本的研究,转化成前后左右多角度的雕塑创作粉本,解决雕塑创作中的多视角空间形体想象和转化能力。一比一的粉本转化为下一阶段雕塑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决雕塑创作阶段形体模糊不具体的诟病。通过课堂学习及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线描造型的方法及规律;掌握线描的形式法则和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对传统线描的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开拓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现的能力。
石膏篇: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接触全新的雕刻方式和不同性质的雕塑材料,在原材料上去除多余的部分,逐渐雕刻出所需的形象或者造型。这种手法常用于较为坚硬的材料,同学们通过刻、凿、切割等方式,将材料逐渐雕刻成想要的形态,去除多余的部分,从而呈现出作品的轮廓、线条和细节。减法雕刻通过对材料的精准雕刻,展现出同学们对形态、空间和质感的把握与表现。
课程从壁画转立体雕塑再到石膏雕塑,让我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得到了丰富的体验和启发。
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使同学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表现艺术作品,拓展了我的艺术视野。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作品的创作,我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在观摩经典作品和与同学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艺术作品,也激发了我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冲动。
课程正在进行中,期待……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政编码:030006
办公电话: (0086)0351-7018394 7011778
E-mail: shandame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