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村落空心化识别与
地方性知识科普实践
——以碛口古镇为例的多维教学实验
无人机掠过李家山层叠的窑洞群,测绘仪轻触西湾村进士院斑驳的匾额,废弃的农具在年轻设计师手中焕发新颜。这不仅是艺术考察,更是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综合材料等专业近50名师生,在冯任军、王禹和李琪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山西碛口古镇开展的一场深度实践。为期四天的“沿黄村落空心化识别与地方性知识科普实践”,以李家山、西湾村、碛口古镇为样本,探索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面对黄河古村普遍存在的人口流失、建筑荒废、文化断层等“空心化”问题,师生们展开了扎实调研。他们手持记录表,行走村落,细致搜寻封死的门窗、坍塌的院墙等空心化痕迹,用速写与摄影如实记录。团队运用GIS技术,绘制了直观的“红(废弃)-黄(半闲置)-绿(在用)”建筑状态地图,量化分析衰败程度。同时,通过访谈村中老人,记录“昔日骡马市”等口述史,深入理解空间变迁背后的社会根源。
在挖掘“地方性知识”方面,师生们采集黄河卵石、夯土、麦秸泥等本地建材样本,分析其生态性能(如夯土的湿度调节能力);测绘窑洞“负阴抱阳”的独特布局,学习其适应黄土高原气候地形的营造智慧;记录门窗纹样,解读“麒麟送福”等砖雕的文化寓意,在进士院“耕读传家”匾额下体悟晋商精神,借助黑龙庙碑刻考证碛口水运兴衰。
实践的核心在于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实践尾声的研讨会上,同学们分享了多元视角的成果:从晋商纹样启发的文创设计、窑洞空间智慧在现代可持续设计中的转译应用,到黄河渡口口述史的抢救性记录、空心化背景下传统建筑保护困境的深入分析。师生们尝试了多种“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实验,各小组提出了强调利用本地材料、尊重原有肌理、鼓励社区参与的“微更新”设计方案。冯任军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我们不仅是设计者,更是文明的守护者与转译者。设计应谦卑地‘翻译’地方智慧,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空间语言。
本次实践打造了一个“流动的社会实验室”。它深化了学生对“空心化”、“地方性知识”等抽象概念的真实认知。在能力上,综合训练了田野调查、空间分析(GIS)、文化符号转译、数字技术应用以及社会设计等多维技能。更重要的是价值塑造,在触摸历史与直面现实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文化敬畏心与社会责任感,明确了设计师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使命——成为“有温度的专业者”。
碛口的窑洞与奔流的黄河,成为师生最生动的课堂。他们用专业识别问题,用艺术解读智慧,用设计探寻可能。这份来自黄土高原的洞察与沉甸甸的责任,将融入未来的创作,为守护文明根脉、激活乡村活力贡献力量。窑洞的“新生”故事,正在书写。
撰稿人:赵安凯 尚禹昕
二审:曲子钰
三审:刘斌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政编码:030006
办公电话: (0086)0351-7018394 7011778
E-mail: shandame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