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培养
招生培养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培养 本科生培养 就业信息
首页 » 招生培养 » 本科生培养
【千载晋风•丹青绘述】本科2023级景观设计专业秋季写生考察课程回顾
发布时间:2024-12-02

当第一缕秋风悄然拂过校园的树梢,轻轻摇落几片泛黄的叶子,像是大自然递来的金色请柬,邀我们奔赴一场与秋的艺术之约。在这个斑斓与静谧交织的开学季,写生之旅拉开帷幕,背着画具踏入秋光,怀揣着满溢的憧憬,去定格每一抹秋意的神韵,探寻藏在草木山川、古巷旧街里的诗意轮廓。2024——2025第一学年,本科2023级景观设计专业在张炜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四周的写生实践课程。经过同学们对课程的作品整理筛选,实践写生作品展“千载晋风·丹青绘述”于2024年11月22日——12月6日在美术学院展厅正式展出。

一.秋风随意起——古建探歌寻

作为景观设计专业的我们首先来到了五台山感受南禅寺与佛光寺的禅意。它们为我们展示了独属于唐代木构建筑高挑的屋檐。一路往山上爬,108阶台阶不回头是人们虔诚的心。踏入古建的刹那,仿若踏入了旧时光的门槛。斑驳的砖石,是岁月磨砺的书页,每一道裂痕、每一处坑洼,都镌刻着朝代更迭、风雨侵袭的故事。朱红的门扉,褪去了昔日鲜妍,却在秋阳轻抚下,晕染出醇厚如酒的色泽,恰似往昔盛景与现世静谧交织的呢喃。飞檐恰似燕尾,轻盈挑起澄澈秋空,那灵动弧度,宛如古人心底逸出的浪漫诗行,冲破岁月樊篱,于蓝天下舒展。青瓦层叠,似鱼鳞漫覆,在光影摩挲间,暗绿苍苔悄然滋生,宛如水墨洇染,为这古朴景致添一抹幽然生机。

640.png

640.jpg

640.jpg

640.jpg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代建中三年(公元 782 年)。

大殿面宽进深皆为 3 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 3 部分组成,殿内无天花板和柱子,空间开阔 。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历经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寺内唐代彩塑造型精美,为研究唐代建筑和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40.png

640.jpg

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辽末遭战火破坏,金代初期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明英宗赐名善化寺 。

通过对善化寺的调查研究,同学们了解到,善化寺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唐代和辽金时期特色,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前两处殿宇为金代建筑,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  。同时,三圣殿屋顶为单檐庑殿顶,采用减柱法,殿檐下方有斜拱,西侧有《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金碑。大雄宝殿坐落于3米多高月台之上,面阔7间,进深5间。

640.png

640.jpg

640.png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它位于佛宫寺内,寺内宁静祥和,绿树成荫,与木塔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景观体验。

从佛宫寺的整体布局来看,木塔处于寺院平面布局的中心位置,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围绕木塔分布,形成了以木塔为核心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的传统规制,强化了木塔在整个景观中的中心地位。

640.png

640.jpg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城东南恒山磁窑翠屏峰西侧,建于悬崖峭壁间,其选址巧妙地利用了山势和自然地形,两边是一百多米高的垂直峭壁,通过了解,同学们认识到,悬空寺所在的峭壁内凹,像伞盖一样为其遮风挡雨,同时减少了阳光直射,避免了风雨侵蚀和日照损害。

同时,通过讲解同学们知晓了悬空寺以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形成木质框架式结构,体现了古代工匠独特的建筑构思和精湛的技艺。

悬空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其建筑美学和宗教文化的融合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对象。

总之,山西古建筑景观价值卓越。从建筑样式看,庑殿、歇山等多样屋顶勾勒古朴天际线,飞檐恰似燕尾轻扬,斗拱如花朵层层叠叠,尽显精巧力学与美学融合。彩塑壁画是艺术宝藏,彩塑人物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壁画色彩绚丽,故事场景满含宗教与民俗风情,如云冈石窟壁画震撼人心。再者,古建与周边山水、街巷相融,大同古城古建依城垣错落,悬空依山布局,于岁月沉淀里,尽显历史厚重,承载地域文化脉络,成独特文旅名片。

640.png

二.秋味意穗深——非遗追忆记

在华夏大地纵横的历史脉络里,非遗技艺宛如璀璨星辰,镶嵌在时光长河两岸,熠熠生辉,竹编剪纸便是其中兼具质朴与精巧的一对“双子星”,以竹篾为经,以纸刃为纬,编织、剪裁出民间艺术的浩渺乾坤。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jpg

竹编剪纸,作为非遗瑰宝,承载往昔,联结当下,在传统与现代间寻得平衡,方能续写这指尖与纸面交织的千年风华,让民间艺术之光,永不黯淡,照亮华夏文明传承征途。

三.秋景及可待——方余逐昔人

自然风景,从微观生态到宏观格局,皆蕴含至美设计真理。在右玉,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自然风景的美学,感受到人文和自然最切实的相融,与图纸上照片里的风景不同的是,它不拘泥于图纸规范、成本权衡,纯粹以时光沉淀、生态演替雕琢完美景观,让同学领悟到,好的景观设计是与自然对话、顺应其理,融合功能与美学、短期与长效,用敬畏之心、专业之能,在人造空间续写自然的诗意与秩序,让生活与山水相融,让城市与自然共生。

640.png

640.jpg

640.jpg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jpg

640.jpg

640.png

四.秋意稍末微——归来汇承载

从晨曦微露到夜幕深沉,从最初的一片空白与荒芜起步,师生们并肩挥洒汗水、倾注心血,一砖一瓦地搭建,一厘一毫地雕琢。心灵与这些景观会面、交流。历经无数个日夜的奋战,那些或琐碎或棘手的难题,逐一被攻克;那些缥缈的构想,渐次化作可触可感的实景。通过同学们的认识了解、考察探究以及老师们的层层筛选、调整和策划,最终,形成了在我们眼前的是精细布置的展览。

640.png

640.png

640.png

部分作品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png

640.png

感悟与心得

这次晋北写生之旅中,我们在各种人文风景、自然风景间,远离了我们早已习惯的快节奏生活。走进古建和自然中,将它们的韵味落在笔尖。既见古建古寺的古韵禅意,又遇村落间时涨时落的小溪拦住去路。被遗忘的破败的小屋总在我们的画本中出现。最后写生作品展中的作品都承载着当时的心境与感悟,或喜悦,或宁静,或感叹。

——姜羽

晋北古建筑写生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古建筑如凝固的诗篇、立体的画卷,历经千年风霜仍风采依旧。飞檐青瓦、红墙斗拱间,散发已逝时代的文化气息,传承民族精神。在写生中,我与古建筑展开对话,深入理解其艺术价值。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触动。此次经历提升了我的艺术修养,更是一次精神的升华。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品味、传承。

——王斯帆

这次的写生之旅,在各个古寺中与右玉自然风景的写生中,我感受到了用笔记录的魅力。古寺的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岁月的沉淀,让我心生敬畏。每一处雕刻和装饰都透露着历史的底蕴,让我在描绘中回溯历史。与此同时,所过之处的自然风光则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树木的摇曳和山的连绵壮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在描绘这些场景时,我的情绪与大自然交融,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写生不仅让我宁静,也让我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金梦冉

从初到时对秋景的满心惊叹,到手握画笔时的斟酌揣摩,再到沉浸创作的忘我,我们于户外课堂中磨炼技艺、拓宽视野。颜料调和间,领悟色彩微妙;构图思索中,明晰疏密之道。

此次写生是寻美征途、成长历练,带回的不只是画卷,更是满溢心间的对艺术热爱、对自然敬畏。愿往后岁月,灵感常伴,笔触不辍,让秋之韵在艺术长河中绵延流淌、熠熠生辉。

撰稿人:萧语健 姜羽 景观设计2301班同学

二审:曲子钰

三审: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