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展览
讲座展览
首页 » 讲座展览
展览回顾|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
发布时间:2025-05-31

艺术是触碰灵魂的琴弦,是绽放灵感的星河,在此处您将目睹创作者们如何将内心哲思与生活肌理交织,在古典与当代之间寻找共振频率,在解构与重构之间搭建一座棱镜。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不仅是对艺术求索者的启迪,更是对匠心的深情守望。愿你永葆赤忱如初的创作热忱,无论艺术之路是迷雾重重亦或繁花簇拥,都要一笔一划勾勒真诚,一凿一刻雕琢初心。愿你在叩击永恒的征途上,以信念为墨、以热爱为笔,勾勒属于自己的星空;愿你在这灵感迸发的盛夏,向着艺术的浩瀚宇宙全力翱翔!

姓名:李婧蕙

指导老师:王怀宇

设计说明:本案选址为山西省介休市水门街,水门街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康熙时期,其两侧分布着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商铺,其中也有着许多老字号店铺,传承着当地的特色文化。水门街周边的建筑风格多样,现代的高层建筑与古建筑相融。这种多元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介休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在本次设计规划中,对水门街进行了系统的空间布局改造,同时还提升了水门街的公共空间功能,增设了停车场等便民公共设施,使水门街更具独特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师盼盼

指导老师:张惠新

设计说明:基于当前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系统规划,确定“寻豫让迹,叙古村史”的叙事主题,形成以传承地域文化、展现美好生活为叙事空间编排的双主线,即以历史典故串联起“豫让刺赵”的信义历史典故点和以人文景观构建“戏曲、农耕、造纸”的传统文化体验线,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打造更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为游客带来焕然一新的乡村旅游感受。

赤桥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目标是致力于提升该村落的整体品质,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努力为当地居民打造一个既舒适又适宜居住的环境,旨在向外界展示赤桥村独有的村落文化和历史遗产。

图片

图片

姓名:田雨凡

指导老师:王怀宇

设计说明:设计围绕山西省阳曲县北社村,分析北社村的自然因素、历史沿革、乡土文化、村民活动等,提炼出北社村乡土文化符号,揭示公共空间景观衰败、乡土文化缺失、乡村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对北社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并针对村生活型公共空间景观、信仰型公共空间景观等具体空间景观做出设计。设计旨在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多元化的北社村。为北社村公共空间景观的环境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找到新办法,给北社村公共空间景观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图片

图片

姓名:徐玲

指导教师:刘勇老师

设计说明:山西省灵丘县御射台是北魏时代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址之一,也是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承载了许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带给人曾经辉煌的历史记忆,使人联想到北魏时期的胡汉文化大融合、民族大融合带来的文明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题研究探讨将灵丘御射台遗址设计成为一个能够再现北魏时代的历史气息、表达北魏文化的历史遗址公园。灵丘御射台遗址公园属于历史遗址公园,其设计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将景观设计和文化表达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遗址的文化价值。御射台规划建设场地占地面积约为17000余平方米,西北-东南走向长度约220米,东北-西南走向长度约80米。遗址公园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北魏文化展示区与怀古冥思生态区,由公园入口处先进入北魏文化展示区,贯穿御射台平台的西北到东南区域,怀古冥思生态区主要分布在山体两侧,依山而建。两个区域之间主要由地下甬道相连接,地面上仅有吊古寻幽坪与御射文化广场相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富有北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遗址公园景观体系。

图片

图片

姓名:张超杰

指导老师:白钊义

设计说明:以祁县昭馀古城为设计场地,基于昭馀古城现实背景,结合古城现存问题,在触媒理论运作机制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系统的设计策略。设计以“守一方水土、唤一方记忆、显一方特色、共一方繁荣”为核心理念,完整全面地对昭馀古城内部空间、文脉、风貌、经济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更新方法。通过在古城内选取物质性触媒元素、非物质性触媒元素、功能性触媒元素分类塑造,展现古城新风貌、新印象、新生活、新气象的新时代美好图景,创造宜居、宜游、宜学的古城。

图片

图片图片

姓名:张明阳

指导老师:张惠新

设计说明:产景融合理念旨在探索产业型的乡村景观中的运用,汾阳市栗家庄村是以核桃生产加工为主产业的村落,村内基础建设条件及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当地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发展。本设计选取汾阳市栗家庄村作为设计场地,对栗家庄村整村景观进行规划,整体定位为“一心、三轴、七区”的景观结构布局,分别从生态建设、景观设计、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确定了包含功能区划、景观节点和动线设计在内的景观总体规划方案,重点设计了核桃文化风情街、休闲农业研学基地、中心文化广场、科技小院、田园景观五处大节点以实际案例探析产景融合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和效果。

与神秘,又能强调作品中的对称与均衡。每个圆形框内的图案都呈现出独特的瑞兽形态,尽管每个图案独立而不同,但它们通过相互关联、互补的方式,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图片

图片

姓名:张仕敏

指导老师:冯任军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偏关县老牛湾古村为例,通过对老牛湾堡寨历史演进的剖析,追溯其从明代军事防御体系至清代商贸中心,再到现代旅游胜地的功能变迁与空间形态演变,并详细探讨了老牛湾堡寨在自然侵蚀、历史破坏及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开发所面临“自毁与他毁”现象和在未来发展需求方面仍面临哪些不足和挑战。以“胞—链—形”为基本模式和构建要素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建议采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对建筑遗址进行详尽记录和三维重建,为保护和修复提供数据支持;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老牛湾堡寨式聚落空间景观在更新实践时基于模式下的更新设计思路,包括“一核,一带,三片区,多节点”的总体定位、保留原始结构的设计思路以及打造乡村旅游打卡新高地的设计目标。提出老牛湾长城遗址研学游、壮美黄河风情游、“走西口”晋商精神研学游,三个不同的主题路线。

图片

姓名:朱君杰

指导老师:白钊义

设计说明:“影”代表过去的影子,隐喻着对历史的尊重“晋”取自“晋商”,强调老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织巷”意味着在保护的基础上,将现代设计和回望,同时暗示着深度学习街景技术中的影像识别功能。理念和技术融入老街的肌理中,像编织一样将新与旧交织在一起,创造出既有历史感又符合现代审美和使用功能的空间。通过“现代回响”这一概念,设计强调街巷空间与人们空间品质的感受。利用深度学习徍景技术,对晋商老街空间品质做出评价,并因地制宜制定策略,来精细化提升晋商老街空间品质,让游客或居民等不同人群都能体验改造后的晋商老街空间舒适品质。同时,抓住历史与现实结合,能够体验到晋商的历史故事,仿佛穿越时空,感受过去的繁华。“晋影织巷,现代回想”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融合了历史保护、文化挖掘、功能规划、空间品质提升、智能化应用和社区参与的综合设计理念,旨在将祁县晋商老街打造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特色街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安英源

指导老师:冯任军

设计说明:地坑院作为中国典型的营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设计创作将晋南运城平陆县张店镇地坑院典型院落进行适应性改造,形成以地坑院为主的乡村综合体。

设计基址中原先有11处地坑院,其中6处保存较为完好、1处存在大型塌陷其余4处处于荒废状态。为处理好遗产与民居、建筑与人民、文化与开发、生态与社区之间的多元关系,设计形成了村民与游客共享互动的生活空间丰富了地坑院功能组成及空间形式,也对地坑院保护、传播以及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图片

姓名:董琳琳

指导老师:要宇

设计说明:以 “治未病” 为引,着眼 “杨天星” 中医馆,探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价值。解析空间需求,将中医理论融入界面、布局等设计中。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法,打造浸润中医智慧的疗愈空间,为中医馆设计开拓新路径。

图片

图片

姓名:李佳一

指导老师:王怀宇

设计说明:本次改造设计基于建筑再循环理念,秉持历史保护与功能更新相结合的理念,通过维持原有建筑尺度、优化功能空间组织、延续历史肌理等策略,有效弥合了更新改造中新旧元素的差异。设计以尊重历史文脉、保护传统民居为基本原则,保留了独院式两合院的传统布局模式,不改变建筑原高度,同时注重具有地域特征的空间元素的保护与再利用。空间功能上,实现其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转型,满足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的需求,丰富家庭休闲娱乐功能,让有限的空间可以承载更多的活动,让建筑焕发出全新的内在生机与活力。

国华村的设计探索是对乡村未来建设的思考,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更应关注村民真实的生活需求,让理想与现实和谐共生,让建筑真正成为乡土文化与记忆的物质载体,让民居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属。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李璐瑶

指导老师:冯任军

设计说明:该设计选取三交村的三个革命遗址进行空间叙事设计,以“东征岁月——革命与乡村的交响”为主题,突出其红色文化传承价值。通过对遗址的保护性修缮和功能拓展,在保留建筑原真性的基础上,增设历史沙龙、研学、沉浸式体验和休闲等多功能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设计将叙事线索融入空间,通过多样化体验方式讲述革命故事,面向游客、学生、研究者和村民等不同群体,既增强文化认同感,又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提升的双重目标。

图片

姓名:王丹

指导老师:王怀宇

设计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农村分散的居住模式和粗放的生活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然而当前农村建设仍存在空间布局分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适老化设施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探索一种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集约化生活方式空间设计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集约化生活方式空间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空间资源浪费、适老化设施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集约化生活方式空间设计探索将更加注重智能化、人性化和生态化,为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图片

图片

姓名:王慧敏

指导老师:要宇老师

设计说明:青少年“心灵驿站”的空间设计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主要从疗愈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出发,以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等为依据,并结合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及相关文献、调查问卷等方法得出符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环境空间并得出设计原则。通过对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研究得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的空间体验、空间流线、空间规划的设计策略。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空间方案设计中,通过对空间功能分区的科学规划、软装色彩的巧妙运用以及材质的精心选择,并深入研究咨询中心的物理环境,旨在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且无刺激的咨询环境。这样的设计既能有效避免青少年在咨询过程中遭受心理创伤或情绪刺激,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减轻咨询过程中的压力,缓解对心理咨询的恐惧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优化咨询环境。

图片

图片

姓名:薛瑾

指导老师:冯任军

设计说明: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吕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面临的肌理破坏、文化断层与功能衰退等问题,研究以离石彩家庄为例,基于彩家庄风貌肌理特征,依托丰富的明清古建筑资源,遵循"风貌完整性、空间活态化、功能复合化"的设计思路,构建"空间修复-功能织补-文化再生"三位一体的活化路径,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根据当地不同使用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以及空间现存为题,致力打造以明清古居为引领,涵盖研学教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采风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功能公共空间。通过本土材料应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等手段,实现传统肌理保护与现代功能共融,为吕梁传统村落提供“空间修复织补文化基因、产业活化激发内生动力”的实践范本,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深度协同。

图片

姓名:杨澜

指导老师:王怀宇

设计说明:中医药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医养结合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优势,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老年人在康养中心内就能便捷地享受医疗服务,有效解决了在养老机构、医院和家庭之间往返奔波的难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张雅倩

指导老师:要宇

设计说明:此次设计基于市井文化语境,通过分析当前便民市场空间现状,从其文化内涵、功能业态、内部空间等几个方面进行更新设计,力图打造一个“便民市场+”的功能空间,使其不仅具有传统便民市场的属性,也能够满足当代民众新的生活需求。

图片

图片

姓名:高雅郡

指导老师:王亚竹

设计说明:“纹”指代彩陶纹样,“影”可理解为这些纹样所投射出的历史文化影子,“流年”则体现了时间的流转,寓意着半坡彩陶纹样在岁月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通过作品展现出它们所承载的漫长历史和丰富内涵。半坡彩陶作为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纹样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是原始社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作品采用黑白灰红四种颜色,黑色代表神秘与庄重,白色象征纯净与质朴,灰色作为过渡营造沉稳氛围,红色作为点睛之笔赋予作品活力与热情,这几种颜色也正是对半坡彩陶常见色彩的呼应。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希望通过它能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半坡彩陶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郝瑞

指导老师:王亚竹

设计说明:作品是16个45cm*45cm的作品而成,是在通过提取并转换后土庙琉璃装饰中的色彩、造型与纹样的基础上,探索后土庙琉璃装饰与纤维艺术技法相结合的方式与可能路径。首先,作品以介休后土庙琉璃装饰作为创作的核心元素,选取了较为代表性的鸱吻、龙、凤等传统纹样,力求在现代艺术语境下保留其象征意义和文化深度;其次,作品采用纸绳以及衍纸,纸绳的肌理特性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触感,呈现出琉璃装饰的历史厚重感,衍纸材料轻巧且易于塑形,赋予复杂造型更大的创作灵活性;再次,在色彩方面本作品延续了后土庙琉璃中的蓝、绿、黄的色彩渐变与搭配,通过色彩层次表现琉璃装饰的丰富性和光泽感,同时也传递出宁静、生命力与吉祥的文化象征;此外,作品通过精细的技法创新,结合编结、缠绕、粘贴等工艺,使传统符号在纤维艺术中得以灵动、立体地呈现,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与视觉效果。总之,《璃韵琉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表达,更是对纤维艺术媒介的一次尝试探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李思佳

指导老师:武贵文

设计说明:在绘画创作中,作者追求独特的视觉表达,尤其关注线条这一绘画基本元素的无限变化可能,它能赋予画面独特的节奏与韵律。漆画作为古老而充满现代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大漆为主要材料,其独特的质感和光泽为线条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本次毕业设计将线形语言融入漆画创作,通过线条与漆画材料、技法的碰撞,打破传统漆画的表现局限,创造出既具有形式美感又能传达个人情感的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李钰         

指导老师:武贵文

设计说明:《圣湖之旁》这幅作品主要描绘了一位秀美的藏族女孩在羊卓雍措水畔牧牛的景象。笔者运用多种综合材料和鲜明的色彩将湖边的景象呈现出来。画面构图开阔简洁,背景水天一色突出的主体人物和牦牛,产生宁静而广阔的感觉。画面的色彩借鉴越南漆画的特点,以红天红地的作为背景的主色调体现漆画的韵味。创作这幅作品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以顶天立地的形象体现雪域高原地区人民真诚质朴形象;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美的关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夏婧燕 

指导教师:王亚竹

设计说明:作品以“晋商建筑中的瑞兽纹样”为主题,结合了“戳戳绣”和缝制技法创作。灵感来源于晋商建筑中象征着吉祥与护佑。整体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框组成,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延续。圆形作为一种象征完美与和谐的形状,既能呼应瑞兽纹样中的灵动与神秘,又能强调作品中的对称与均衡。每个圆形框内的图案都呈现出独特的瑞兽形态,尽管每个图案独立而不同,但它们通过相互关联、互补的方式,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图片

姓名:杨婧

指导老师:王亚竹

设计说明:作品以汉代铜镜动物纹样为创作主体,根据其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提炼、简化、重组,以紫色、黄色和黑色为主色调,采用扎染、簇绒、编织、掐丝的工艺技法,以竖向的构图形式呈现,自然流畅。作品共有四幅,每幅高300cm,宽60cm,分为立面与平面两个部分。立面中动物纹样采用缝染技法,选用紫色与黄色搭配,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为纹样增添一抹亮色;背景则采用大面积黑紫色的簇绒工艺,远看整体庄重严肃,近看会发现有红色点缀其间,与黑紫色形成细腻的渐变效果;纹样与背景的衔接处巧妙使用了立面的镜面效果,在灯光的照射下会在纹样肌理上产生微弱的光影,再通过编织细线自然衔接,整体庄重又不失亲和感。作品通过编织线由立面一直延伸到地面,形成类似于年轮的线条肌理,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其间穿插着圆形的镜子,部分还采用了掐丝工艺将汉镜中的动物纹样勾勒在镜面上,与铜镜主题相互呼应。“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铜镜不仅是用于照面的工具,更是见证历史的载体,带动后人不断反思、借鉴,与纤维艺术融合,既保持了汉代铜镜的深厚内涵,又赋予了其当代的审美特质,为铜镜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姓名:尹雪蓉

指导老师:王亚竹

设计说明:作品灵感来源于清代官补纹样,从中提取图案元素并结合现代纤维语言进行创作。补子图案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标记和等级符号,表现出中国传统图案的审美特色,精美华丽,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色彩搭配基于中国传统五色,从补子纹样中提取色彩进行设计,对不同品级补子纹样加以提炼和运用,增强作品表现力,将补子文化中对天地自然之美的论述贯穿于设计中,丰富纤维艺术作品内涵。

图片

图片

姓名:张鸿

指导老师:武贵文

设计说明:《琉光漆彩》作品以山西古建筑琉璃鸱吻为研究对象,通过14组漆画创作构建传统建筑构件的美学转译体系。作品聚焦鸱吻这一兼具建筑功能与精神象征的东方神兽造型,撷取晋祠、华严寺等山西古建遗珍的鸱吻形制,运用天然漆材的深邃基底与琉璃质感的流光特性展开对话。创作中采用大漆罩染与金属箔莳绘相结合的工艺技法,通过立线技法勾勒鸱吻脊棱的刚劲轮廓,以蛋壳镶嵌、螺钿镶嵌重构琉璃表面的斑驳肌理。作品通过传统漆艺平面化表现,实现建筑构件从立体陶釉到平面漆语的跨媒介转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转化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撰稿人:美术学院2025届毕业研究生

二审:曲子钰                                   

三审: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