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山西大学艺术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发布时间:2021-12-16 点击数: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特色:

1.专业定位:本专业学位教育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专业技能及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该领域毕业生应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管理与策划等工作,并具备跨专业实践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2.专业特色方面:本专业学位培养点立足于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提高山西地方创新能力、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和响应山西综改转型和文化强省战略,推出一批围绕地方建筑遗产资源、乡村景观设计、旅游规划、品牌设计等领域的标志性项目成果。推进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地域视觉文化遗产等研究,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成为山西艺术设计发展的专家库和智囊团。深化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联合云冈研究院、平遥双林寺、晋城玉皇庙、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教学实践基地,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强化成果导向,深化学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山西丰富传统资源,凝练特色专业方向。集中打造视觉媒介与城市形象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及团队,为山西打造文旅品牌,以文旅融合为实践,以设计创新为动力,推动山西文旅产业和地域品牌设计高质量发展,在研究方向、项目成果、设计创作等方面展现地域特色。

3.校外资源参与办学:多数校外导师都是社会行业的精英,他们所在的单位包括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彩塑壁画研究院等都是参与和支持办学的坚实力量。还有一部分为省外专家,他们的艺术资源都成为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4.质量保障与认证:研究生要举办中期作品展、行业实习实践、毕业作品展,要求参展参赛,这些环节都确保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5.培养成效及影响力:在校期间,有25%以上的学生获得了国家级展览奖项,也有一些通过举办个人设计展等方式,逐步走上职业设计师的道路。目前,山西省内中青年设计骨干有三分之一毕业于本领域。

(二)师资队伍:

校内导师:35人,教授3人,副教授15人,讲师15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校外导师:15人,正高9人,副高2人,中级4人。

调动韩志强教授进入团队,招聘一名博士研究生,充实了师资力量。目前有2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3 名,“高级室内建筑师”4 名,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

导师组的合作模式是“校内导师总体负责、校外导师负责行业实践、合作审议创作方案与论文撰写”,校外导师长期为领域建设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为研究生培养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科学研究:

教师获批省级课题10项、横向课题2项,科研经费总额达54.43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 CSSCI 论文4篇;出版专著2部;入选全国专业大展10 人次。

(四)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现有研究生工作室2间(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各一),图书资料1.3万册,实验设备60台,设备值120万。

初步改造出一间120平米文创展示空间,已经投入使用。

二、2021年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制定并执行《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关于师德师风考核与奖励办法(试行)》《关于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广大教师精准把握倡导要求和禁行规定,师德规范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实践的行为准则。

建立《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档案》,同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由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组牵头,连同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所有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年度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绩效发放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实行导师立德树人考核评价,采取导师自评、学生测评、单位考评对导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能力和培养质量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导师年度招生资格评先评优的首要标准和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同样实行一票否决。

制定了《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完善了学院层面对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办法,其中包括遴选、培训、考核、行为规范等内容,是新时期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和管理依据。

(二)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导师指导等)

1、师德师风

通过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师德行为更加规范。教学上全心投入,尽职尽责,确保以充沛的时间、精力给予学生启发指导;重视课程前沿引领,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指导能力;科研上努力钻研,追求卓越,恪守学术规范。

教师严格按照签订的《师德师风承诺书》要求自己,师德师风考核未出现不合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认可度和评价较高。

2、导师指导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入手,提升导师队伍素质,培养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的研究生人才。(1)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教学能力,构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互补充的“双师型”教学体系。(2)提高教师竞争力。鼓励教师到国外艺术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正高职的学术骨干,以引进博士、高级职称及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为主。扩大师资交流、加大校外兼职教师聘请力度、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三)研究生招生

2021年招生48人。

(四)研究生培养

1、思政教育

将思政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德师风系列教育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进活动”(进班级、进教室、进宿舍、进工作室),形成和谐、向上、阳光的学院文化。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使学生从历史、 哲学、人文等视角对艺术设计学科有明确认知,在艺术创作中立足时代、面向现实、建构未来。

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视觉图形研究》《传统壁画表现技法研究》《空间设计与思维》《数字绘画创作》《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以史为鉴,探讨不同时期艺术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时代精神,在新冠时期师生合力自发举行线上艺术设计展,社会反响热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切身感受,把学生带到博物馆、中国园林中学习体会民族本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2、课程教学

(1)优化“基础+专业+综合知识+职业实践”模块课程体系。弱化公共基础课程的“工具性”,使其更具时代特点;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及时扩展理论知识外延和功用;推动资源共享、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强化校外导师作用,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2)重点建设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实践课程和讲座。配合山西文化强省战略,开展系列特色实践课程,如艺术创作方法研究、景观设计原理及方法、视觉图形研究、环境设计综合应用与实践、景观规划设计、传统壁画表现技法研究等课程。

(3)突出产学研融合,落实教育质量。与云冈研究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进“云冈学”建设和成果研究;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挖掘古镇历史文化,举办晋城古堡大阳国际造物营等服务地方文旅发展;通过教育部课题项目“山西壁画遗存研究”等,在课程教学中推进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设计转化。

3、实践教学

(1)精准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化人才艺术实践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西“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学院强力呼应转型发展这一最重要的社会需求,艺术实践活动始终以服务区域转型综改、创新驱动为目标,深入挖掘山西丰富文化艺术资源,高度对接,深化合作,激活转换,真正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人文精神整体发展的共生格局,主动服务山西经济建设。

(2)精心打造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实践平台及导师团队

山西为全国国宝单位第一的文物资源大省。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与山西考古所,古建筑及彩塑壁画研究院,规划设计院等共建工作室,构建“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针对差异化实践能力需求,搭建融合性、实效性艺术实践平台,发展出诸如可视化数据库建设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3)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激发全员参与热情

不断完善“校企共建、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学生五方共管共监”的运行模式及开放性质量监控系统。在艺术实践相关制度下完成实践计划、目标、考核指标等。通过中期检查、汇报展览和总结研讨,不断加强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之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学术交流

开设学术讲座10场。

5、论文质量

2021级艺术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37人,完成毕业35人,参加论文盲审3人,全部通过。学生毕业论文抽检通过率为100%,多数受到了专家好评,说明了领域办学的良好势头。

6、学风建设

我们坚持诚实、严谨、创新的学风建设,通过“设计+人文+美育”三位一体的途径进行人格培育和人性完善,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能够立足时代、面向现实、建构未来。如组织学生积极创作、参与各类设计展,获奖良多。目前,学风纯正,学生大多热爱专业,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五)管理服务

学生管理配备有3个年级主任,3个研究生党支部,由副书记挂帅主抓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与评先评优,管理井然有序,未发生不良事故。

(六)研究生就业发展

2021级艺术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35人。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签订协议17人(48.6%)。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事业单位12人(34.3%),企业单位4人(11.4%)。

(七)社会服务

艺术实践包含设计考察和艺术实践。设计考察旨在通过考察了解专业设计发展态势,拓宽专业设计视野。考察结束后,学生根据考察主题完成专题设计。艺术实践旨在通过参与专业设计项目,锻炼提高实践探索及应用的能力。

对接新兴领域的实践需要如环境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古建筑遗产研究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实践平台及导师团队。与山西考古所,古建筑及彩塑壁画研究院,规划设计院等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搭建融合性、实效性艺术实践平台,发展数字媒体与环艺设计专业构建文物数字化,视觉传达与景观设计专业构建文物信息可视化等。

本领域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方面,形成环境设计团队,团队致力于探索艺术、人文、建筑、景观、室内等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以及整体营造方式的实践转换,对山西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贡献和典型案例有:督军府旧址修缮(复)保护利用项目西花园艺术作品等。本领域践行文艺创作方针方面从艺术的视角优化公共环境,着重体现山西特有的文化性格与特征,激发人们对山西文化的向往,积极推动山西文化旅游事业迈向新篇章。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空间严重不足,该学位点由于专业特殊性,需要基本的艺术实践和实验空间配合教学,但固定专业教室的短缺,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2、教师博士学位比例偏少,目前为8.6%。近年来虽每年有教师外出读博提升学位,但整体师资队伍博士化比例偏低。

3、学生论文质量亟待提升,论文选题缺乏与山西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效链接。

四、2022年学位授权点建设计划

1、尽快解决教学空间严重不足问题,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艺术实践和实验空间,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配套。

2、创造条件,有序推进教师博士学位比例提升,以多种方式促进教师发展。

3、加大建立校外科研实践基地和研究合作项目。

4、重点建设环境设计工作室,结合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位建设助力。

5、继续建设文创空间,激发设计学科充分对接社会应用的专业活力。